淮北市优秀原创作品《喜讯传北京》精彩亮相大运河民族音乐传承展示周
2021年12月24日,由文旅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文旅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指导,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和大运河沿线8省市文化馆(站)联合举办的“运河情•江南韵”大运河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展示周在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音乐厅广场拉开序幕。
本次“运河情江南韵”大运河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展示周活动采取苏州主会场开幕式,与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市文化馆(站)线上展演相结合的形式,对来自运河沿岸八省一市遴选的优秀民乐作品集中展示,展示周为期3天。其中,由安徽相山之声文化艺术中心和濉溪县文化馆编排的民族合奏《喜迅传北京》代表安徽省参加展演,并由国家公共文化云全程播出。
本次活动周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大运河沿岸区域民族民乐文化发展成果,代表运河流域民乐艺术发展趋势和水平,是一次汇集民族文化传承的集中体现。《喜迅传北京》传递的是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的夙愿,及千百年来淮北人的梦想。当这个梦想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得以实现,运河岸边的淮北人民无不欢欣鼓舞,人们载歌载舞把这一喜迅向北京汇报,民乐曲表达的是对党的感恩之情。
《喜迅传北京》是由濉溪县文化馆馆长李俊民作曲,著名唢呐演奏家隋景山教授和“夏派唢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志民老师指导,刘畅老师编配,淮北市民乐团演奏,相山之声出品的民族器乐合奏曲,采用的是淮北民间民歌曲牌,总时长7分半钟,乐曲融入了秧歌,花鼓戏,泗洲调等民间小调创作而成,将淮北人民善良、直爽、勤劳、智慧的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主基调丰满、厚实、大气,而又富有和谐的韵味,其创作思想充分表达了对党的热爱和感恩之情。运河儿女爱故乡,她更像是一首叙事诗,这种带有“老侉头”的土调调,总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顾,无不打上草根乡俗文化的深深烙印。个性化的音色,音质和其独有的音乐元素,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运河情·江南韵”文化专题研讨会于12月26日上午10:00在国家公共文化云播出,会上,我市文化界代表李俊民,就“运河流动下的皖北文化”这一话题,作学术报告。他深入浅出地精辟阐述《隋唐大运河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我市运河沿岸城市“生态美城,传奇淮北”宜居水韵之地介绍给大家,通过这种“区域文化创新论坛”来展示淮北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