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对政协淮北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042号提案的答复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淮北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发布时间:2023-07-03 15:33 字号:


 尊敬的杨经验委员:

感谢您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关心与支持!您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 夯实乡村文化基础》提案,现答复如下:

一、目前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规划先行科学推进。以市委办、市政府办文件制定出台《淮北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配套出台《淮北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淮北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淮北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等若干文件,将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中。始终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全市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近年来,淮北市统筹推进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不断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基,实现了“市有新型城市文化空间、县有文化活动中心、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农家书屋”的网络化覆盖。目前我市共建成3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440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覆盖率100%,为市民提供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智能检测设备安装工作,推动安徽文化云平台服务向乡镇基层延伸。统筹规划建设,实现相关设施的综合利用、共建共享,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显著改善。现有农家书屋427家(濉溪县235家、相山区90家、杜集区46家、烈山区56家),累计建成数字农家书屋427家,目前已实现覆盖率100%

(三)创新服务形式,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我市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依托农家书屋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022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包括积极组织推选农民喜爱的百种图书推荐、乡村阅读榜样推荐、我爱阅读100读书打卡活动等。成功举办“乡村春晚”“小年送福”“云上过大年”“我们的节日”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2022年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共开展群众文化活动850场,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共开展群众文化活动3150场。活动精心组织实施,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与满意度,进一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每年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送戏进万村”活动328,覆盖受众70000余人次;用好公益电影放映平台、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共放映电影3752.3场,观众281560人次,完成任务率111.68%,新片率达到83.54%(新片率60%达标),提前超额完成阶段工作目标。

(四)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精品力作。我市围绕重点工作,把握创作方向,指导群文工作者创作出了一批讴歌新时代的正能量文艺作品,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奖项和荣誉。一是选送的器乐合奏《欢腾的节日》、淮北大鼓《回家》获第三届安徽省群星奖,独唱《俺曾当过兵》、《星光》、群舞《雕塑人生》、泗州戏《新王婆骂鸡》获第三届安徽省群星奖入围奖,为近十年来最好成绩。二是《村晚的台前幕后》《根与魂》两部短视频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村晚”优秀短视频展播活动,其中《村晚的台前幕后》上榜最佳故事榜单,为安徽省唯一入选作品。三是器乐作品《喜讯传北京》荣获首届长三角民族器乐作品创作大赛“金奖”。四是淮北大鼓《临涣茶馆》精彩亮相央视《一鸣惊人》栏目。《打造腰鼓文化品牌 传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入选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全民艺术普及类典型案例。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较大进步,但相对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乡村文化建设保障经费不足。受资金投入和场地等原因限制,部分村财政投入不足,缺乏建后管养经费。存在项目少、创意板块单一、数量不足、设施老旧等问题。发挥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乡村文化人才匮乏。受体制和编制数量限制,乡村文化服务人才缺乏,服务能力不足,专业程度不够。农村的基础条件薄弱,服务人员待遇过低,大多文化工作者为兼职,专职不专干,存在“混岗”现象。同时缺乏农业节日文化能人,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乡村文化振兴人才保障不足,难以形成乡村文化振兴持久力。

(三)乡土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农村空巢家庭较多,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大都在外地务工,村里剩下的往往是赢弱老人和留守儿童,乡土文化资源使用率不高,公众性不强,无法被有效运用。后期轻运营,运动器材更新换代慢;部分公共设施缺乏体育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有的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利用率低,存在重建不重管现象。

三、下一步打算

(一)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着力补齐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短板。一是积极打造“文化驿站”“阅读空间”等新型文化业态,构筑旅居相宜、主客共享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二是开展公共文化场馆评估定级工作,按照文化和旅游部部署,统筹安排,开展全市乡镇文化站等级评定工作,指导全市文化站按照最新的标准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以评促建、促管、促用。

(二)推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一是加强文艺创作和展演,鼓励广大群众结合我市红色文化、好人文化、运河文化等特色文化,记录、书写、讴歌新时代,围绕主旋律创作正能量、接地气的文艺作品。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乡村春晚”“非遗过大年”“我们的节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文化活动,推动文艺精品下基层惠民巡演,提升群众获得感。

(三)立足文旅融合的新形势新机遇,努力增强乡村非遗传承内在动力。以表演展示类非遗项目为抓手,打造淮北乡村非遗活动品牌。举办大运河非遗展和第三届淮北市非遗购物节,开展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过大年”等各类非遗线上、线下展演展示活动,培育非遗活动品牌。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选优配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专兼职人员,建立传帮带奖励机制,同时要加强对乡镇村文化服务人员学习培训,着力培育和壮大批乡村文化骨干、 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基层文化工作者。建立民俗文化人才库,扎实开展民俗文化、传统艺人大普查,摸清底数,摸清现状,建立乡镇村文化人才库,把热爱文化生活、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乡村文化人才选配到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