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淮北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2024年度淮北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报告
2024年度,淮北市多措并举提升文化职能,确保全市文化活动丰富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着力提升基层文化服务效能。一是公共场馆免费开放。大力推动县(区)、镇(街道、开发区)、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的建设,基本建成网络健全、发展均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淮北市现有8个国有博物馆,5个图书馆,5个文化馆,33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440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免费对外开放,切实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和服务效能。二是惠民活动精彩纷呈。融合传统节日氛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群众文化活动。围绕元旦、春节、端午、国庆等节假日,开展“四季村晚”“大地欢歌 舞动江淮”广场舞、非遗展示展演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2024年,全市共开展群众文化活动3661余场。三是数字化建设逐步优化。推动安徽文化云平台建设,整合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基本建成各级公共数字图书馆网络体系,实现数字文化资源传递与共享。市博物馆实施了馆藏文物数字化展示工程,推出《博物馆里看淮北》青少年AR系列绘本,吸引大量中小学生参观游学。市文化馆高标准打造文化墙、多媒体多功能教室,设置数字体验机、文化一体机、数字化大屏等数字化便民设施,开设“艺术欣赏”、“文化大讲堂”等云课堂,2024年数字化服务约151.92万人次。市图书馆积极建设移动图书馆APP,可以体验到 500种约15340多万篇报纸,3万多本epub电子图书电子图书,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与科大讯飞合作,共同打造了淮北市首家人工智能展厅,内设语音识别互动区、虚拟现实体验区等高科技展示区域,让青少年儿童在与AI现场互动和VR沉浸式阅读中提高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感悟科技奥妙,提升阅读兴趣;引进极速掌静脉借还机,推出全新“刷手”借阅服务,是安徽省首个提供该服务的市级公共图书馆。四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举办基层文化干部培训研讨班、文化云业务培训会,加强基层文化队伍的数字化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组织县区非遗中心工作人员、省市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项目基地及工坊近100位人员参与2024年淮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业务培训会,提升非遗传承保护、非遗项目培育、项目资金申报的能力水平。
(二)有力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一是坚持谋划布局。市委宣传部市文旅体局联合印发《淮北市公共文化空间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开展2024年淮北市公共文化空间绩效评估工作的通知》,及时全面部署,明确市县级目标责任。坚持人民至上,功能优先的原则进行选址复合利用,空间功能复合利用,最大程度上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二是开展摸排调研。结合以奖代评的原则,在依托原有“15分钟阅读圈”基础上组织开展走访排查,记录文化场所运行状况,召开市级调度推进会,通报筛选质量好条件优的文化空间进行完善改建,制定改建计划,定期督导进度。制定《淮北市公共文化空间评估定级标准》,明确改建方向。三是组织绩效评估。采取县区自评、市级综合评定的方式,比对评定细则,审核支撑材料,从空间布局、功能设置、服务人次、运营式、群众评价等维度,选出高质量、高水平公共文化空间。目前已完成濉溪县濉东社区邻里中心、杜集区高岳街道综合文化站、烈山石榴博物馆、淮北市工人文化宫等13个公共文化空间的评估定级工作。
(三)扎实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一是明确展演任务要求。组织县区贯彻落实《关于2024年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的通知》精神,召开“送戏进万村”活动专题工作布署会,明确全年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县区展演任务。督促县区压实主体责任,确保演出深入群众。二是建立群众反馈机制。送戏节目安排尽量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需求和偏好,建立“送戏进万村优秀节目库”,由各行政村组织村民从库中选择喜闻乐见的节目进行演出。建立“大众点评”满意度测评机制,每场送戏演出后,邀请当地群众代表组成“大众评审团”,现场填写统一制式的服务回执单,报县(区)文旅行政部门存档备查,提升群众满意度在送戏活动中的权重。三是及时督导落实整改。召开培训会,强调“送戏进万村”的展演标准和考核要求。现场审核县区“送戏进万村”录制视频,针对拍摄质量不高、观看人数不足的及时指导通报,限时组织送戏单位及时整改并录制。三区一县已完成送戏进万村2024年任务共283场,其中相山区17场,烈山区21场,杜集区32场,濉溪县213场,完成率达100%。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配套不够。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活动设施的建设、活动的组织、专业人才的培养等都需要大量资金、设备的支持。然而,由于部分乡镇财政的不足,对于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项目缺乏足够的重视,对公共文化资金投入、基层设施支持比较薄弱。
二是文化人才匮乏。基层很难留得住年轻优秀的人才,文化结构断层,优秀人才断档。特别是乡镇一级,存在“专职不专”的问题,虽然有的地方有文化干事,但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民间文化带头人大多年龄较大,缺少中青年骨干。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相对薄弱,缺少业务指导老师。社区专业人员不足、业务素质不高,年龄老化,自身职能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下一步打算
持续推动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积极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拓展数字化服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一)优化功能,提升公共文化空间服务质量。多方位升级服务,利用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改造升级,推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升优化。举办融合阅读分享、艺术展演、培训讲座等功能的文化活动,优化资源配置,根据活动的参与度和需求情况,合理调整资源投入,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加强创意,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四季村晚”“非遗文化节”“大地欢歌 舞动江淮”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文化活动,推动文艺精品下基层惠民巡演,提升群众获得感。二是挖掘传统非遗项目中具有地方特色和商品价值潜在的项目,着力引导非遗项目传承人提高技艺,重视文化创意设计。突出本地特色,创新文创产品,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三)培养人才,加大文化服务业务指导。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引领作用。一是组织文化志愿人员前往基层文化阵地进行展示展演、业务指导,有针对性开展基层干部业务培训,提升基层文化人才的能力和专业素质。二是着力培育优秀基层人才。从基层群众中选拔培养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调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积极性。
2025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