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旅体局关于印发《2025年度淮北市非遗保护实施方案》的通知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淮北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发布时间:2025-03-08 08:33 字号:

各县区文旅体局:

现将《2025年度淮北市非遗保护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淮北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202536日    

 

 

 

 

2025年度淮北市非遗保护实施方案

 

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结合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现就推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全面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市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到2025年,我市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更加健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成效显著,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实践更具活力,非遗保护利用设施进一步完善,非遗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更加深入,全市上下形成依法保护、科学保护,社会广泛参与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

二、重点任务

(一)把握正确导向,服务对接重大发展战略。大运河安徽段作为皖北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大运河淮北段文化资源有利于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实施。组织开展运河沿线区域非遗项目调研,全面摸清大运河淮北段非遗项目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非遗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活态传承发展等重要内容。举办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展,在展品的选择和展览的整体设计上追求新意,活化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方式,促进非遗交流发展走深走实。

(二)加强项目梳理,健全完善非遗保护体系。指导各级非遗保护中心持续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非遗普查,加大对本地区县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调查、挖掘梳理,通过文字、录音、视频等手段对非遗项目进行完整记录,全面建档立卡。遴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为群众广泛认可、特色鲜明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建立并公布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研发本地非遗旅游电子地图,提升文旅融合的服务质量。

(三)分级分类保护,重点扶持传统非遗项目。按照因类施策、重点保护的原则,对国家级非遗项目采取扶持剧团发展,培养青年演员,设立大师工作室、以复排方式,保存、研习、传承传统剧目。对省级、市县级非遗项目,如唢呐、剪纸等受众较为广泛、活态传承基础较好的传统表演、传统美术、民俗类代表性项目,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组织开展教学、展示、展演、交流活动,在节庆、仪式中延续非遗实践。对口子窖酒酿造技艺等具有独特生产技艺和社会需求的传统技艺类代表性项目,通过产业化发展进行优化升级,推动传统工艺品牌化(非遗工坊、老字号),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实行生产性保护。

(四)提升品牌质量,点燃非遗促进消费引擎。支持鼓励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将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艺术相结合,设计更具特色和竞争力的产品。打造淮北非遗好物,开发特色非遗品牌。开展2025非遗好物国焕新四季非遗购物月活动,通过举办非遗民俗活动,帮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非遗工坊等拓展销售渠道。鼓励旅游景区、文化街区、大型商超等空间,设置非遗市集、非遗夜市,支持电商平台、社交媒体设置非遗商品销售专区,积极打造非遗消费新空间、培育非遗消费新热点。

(五)焕新传播方式,深入推进非遗传承发展

1.创新数字推广。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展演展播并举,拓展互联网+”传播渠道。鼓励新闻媒体、公众号平台设立非遗专题专栏等,鼓励并引导传承人与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合作,发挥好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作用,加强非遗题材宣传片拍摄,推出系列非遗报道,鼓励新旧媒体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2.打造活动品牌。以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春节等传统节日节点,联动开展多彩四季非遗嘉年华、非遗过大年”“小年送福”“我们的节日非遗系列展演、淮北非遗文脉相传非遗五进、纸上生花剪纸艺术展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非遗品牌活动,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文化体验的同时,更好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加强项目传承。建设濉溪县五铺中心学校、濉溪县民间职业泗州戏剧团等省级非遗传习基地,持续开设传统节日课堂、体验课堂,开展剪纸、面塑等非遗公益培训,开设校园课后延时非遗服务、举办假期非遗培训班。对接高校开设李氏射艺非遗课程,开设青年非遗夜校,组织非遗进景区、进乡村、进社区、进酒店等系列活动,培养非遗潜在传承人、非遗爱好者。

(六)依托特色资源,推动非遗融入旅游空间

1.深化空间融入。推动非遗项目、元素融入旅游景区、星级酒店民宿、火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游客服务中心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元化的非遗植入格局。鼓励星级景区因地制宜建设非遗主题展区,利用新技术提升非遗旅游品质。鼓励各地打造非遗特色街区,依托非遗项目发展夜游、夜购、夜娱等业态,促进地方夜间经济发展。

2.培育特色线路。引导非遗保护单位及项目传承人与旅游企业合作,研发运营非遗研学等特色产品,推出运河寻梦·淮北非遗之旅等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鼓励旅行社在已有旅游线路产品中融入非遗展示体验等内容,支持旅游企业以非遗工坊、传承基地、特色景区、街区为点位,与传承人开展合作,培育打造满足游客需求、有非遗亮点的精品旅游线路。

3.提升服务功能。推进非遗街区建设,遵循一街一特色理念, 打造具有非遗特色的街区和生活空间。围绕旅游要素设置互动演示,体验教学、文创产品、非遗景观等区域,在街区内打造非遗展示、传承、创新交流平台,提升非遗的传播、体验和产业价值。完善购物、餐饮、休憩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特色街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生活品质,增强游客和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

4.开展双向培训。积极将旅游业务、非遗内容纳入非遗传承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范围,提高传承传播非遗的意识和能力。开展市级项目传承人评审,帮助传承人了解旅游行业特点、运营模式、游客需求等,增进传承人对其非遗内涵、价值意义的认识。加强非遗保护人才培养、引进,支持建立非遗保护志愿者队伍。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县区、各单位要严格执行非遗保护有关规定,结合部门职能,提出落实本实施方案的具体举措。将非遗保护传承进行整体布局和协同推进,确保各项工作相互配合、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细化工作目标任务,协调联动解决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组织项目评估。谋划构建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的评估和退出机制,重点围绕非遗保护实践活动,对代表性项目的存续状况、保护单位保护履职尽责工作情况和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对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动态调整的依据。

(三)加强绩效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规范和加强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管理。按照逐级负责的原则,对非遗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及项目实施效果开展绩效评价,并向上级部门报送使用情况。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下一轮非遗专项资金的申报做出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