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对市政协第十一届淮北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098号提案的答复
淮北市近年来通过多维度举措推动文化发展,在局党组正确领导下,全面谋划、积极作为,多措并举提升文化职能,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积极谋划布局,提升文化服务效能。
一是强化规划部署。紧扣国家文化强国战略与安徽省“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部署,结合淮北市“煤城”向“美城”转型的定位,确立“运河文化高地、生态文旅名城”的发展目标。深度通过柳孜运河遗址保护、濉溪古城建设等项目,打造“运河文化”IP,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二是推动文旅游深度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找准文化和旅游的契合处、连接点,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消费,推出新产品、拓展新服务、培育新业态、形成新动能。持续做好“文旅+”“+文旅”大文章,促进文化旅游与科技、工业、农业、交通、教育、商业、体育、康养等跨界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入乡村全面振兴、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
二、挖掘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根基。
我市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按照因类施策、重点保护的原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保护。对国家级非遗项目,通过扶持剧团发展、培养青年演员、设立大师工作室以及复排传统剧目等方式,保存、研习、传承传统剧目。近年来,指导国家级非遗项目淮北花鼓戏申请国家级资金,用于复排传统剧目《别窑》《痛别》《离别》《孟姜女》等作品。对于省级、市县级非遗项目,如唢呐、剪纸等受众广泛、活态传承基础较好的传统表演、传统美术、民俗类代表性项目,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组织开展教学、展示、展演、交流活动。对于古琴等文化,充分发挥广陵派古琴文化研究中心的作用,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研究理论并结合实践探索。搜集整理与古琴有关的濉溪籍历史人物、开展普及性的公益培训活动。淮北市文化馆专设古琴培训教室,每年开展春、夏、秋三季公益成人古琴培训参加人次500余人次。濉溪县文化馆举办古琴演奏技能培训,邀请古琴名家郭怀瑾老师讲学授课。开展“古琴雅集”、“云上弦歌”线上古琴新春音乐会、“诗情琴韵香约端午”系列活动;线上春晚等活动,致力于打造古琴文化品牌。
三、加强作品创作,打造文艺精品力作。
为传承和弘扬文化精神,民生工程宣传短视频《送戏进万村文化惠民促小康》喜获2020年淮北首届民生工程宣传短视频大赛优秀奖。2021年完成以杜集区“中国好人”李跃文为原型的现代淮北梆子戏《百姓法官》剧本创作,廉政大戏《碧水青莲》、相声《大哥外传》、微电影《阳光下的幸福》入选2021年第二届“安徽廉洁文化精品工程”。2022年《村晚的台前幕后》、《根与魂》两部短视频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村晚”优秀短视频展播活动,其中《村晚的台前幕后》上榜最佳故事榜单,为安徽省唯一入选作品,《根与魂》在淮北市“游生态美城品传奇淮北”文旅短视频征集大赛众获一等奖。杜集区文化馆被评为2022年全省数字文化资源与短视频创作生产优秀组织单位。《打造腰鼓文化品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入选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全民艺术普及类典型案例。2023年创作拍摄廉洁文化素材短视频《回家的路》入选第三届“安徽廉洁文化精品工程”。2024年小戏《追舟》《小村官》入选安徽2024年度戏曲剧本孵化项目。2025年戏剧类作品泗州戏《追舟》《分树》获得安徽省第四届群星奖,其中《追舟》参加全国群星奖评选。
四、注重人才培养,壮大文艺团体队伍
近年来,我市始终将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与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多元路径。积极组织青年编剧参加全省文艺交流活动,近三年多次参加省厅举办的国家艺术基金申报动员培训活动,并于2025年3月份邀请江苏省演艺集团专业人员来淮交流合作,谋划打造文艺精品,培养优秀专业艺术人才。2025年,积极谋划作品《蹴鞠少年》,计划与北京开心麻花进行合作,打响我市青年编剧全国知名度。此外,积极帮助兑现淮北市产业扶持政策清单,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对入选国家级、省级戏剧孵化计划的原创剧目,分别按国家、省扶持额度1:1补助,激励青年编剧产出更多高质量作品。
整合梳理现有文艺团体与人才资源,针对淮北籍在淮、在外文化人才进行统一汇总,建立人才库并不断更新。积极组织国有文艺院团申报国家级、省级各类项目,切实提升文化资源利用效能与社会影响力,让本土文化艺术焕发新活力。鼓励国有文艺院团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融合发展,淮北市文旅演出有限公司已完成直播工会的构架,目前正在积极参与抖音官方直播培训,努力提升上线演出能力,推动与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的深度合作。
谋划建立群众文艺“五个一批”队伍(即一批领军人才、一批创作骨干、一批文艺团队、一批创排基地、一批群众文化志愿者),构建优质群众文艺工作矩阵。目前,全市共组建群文团队261个,涵盖舞蹈、合唱、戏曲、非遗传承等类别,年均开展活动2000余次,惠及群众50余万人次,初步形成“政府引导+团队自治+群众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淮北市文化馆创新文化惠民方式,开展“文化蒲公英”志愿服务乡村行,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五、组织文化展演,促进文旅商融合发展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煤美与共湖上淮北”为宣传口号,通过央视广告、新媒体矩阵(如淮北文旅抖音账号)扩大影响力,策划“音乐 + 美食 + 旅游”主题活动,如“青春飞扬 yeah 淮北”音乐节、碳锅美食节等。2024年8月26日,淮北朔西湖景区举办的朔西湖花火音乐节精彩上演,吸引周边近4万人次游客前来赴约。2024年9月,组织开展2024中国(淮北)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展暨非遗进景区—全省传统戏剧扶持项目汇演比赛活动,在集中展示大运河沿岸8个省市70多个非遗美食类项目同时,组织黄梅戏、徽剧、淮北梆子戏等10个扶持项目进行汇演,抖音及线上客户端平台直播曝光率近90万人次。2025年4月25日,首届淮北市重机摇滚音乐节暨第二届全国城市精英重机巡游·淮北站在淮北盛大启动。以“机车+摇滚”的独特魅力,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50个城市的600余名机车爱好者。2025年6月14日,由淮北市文化旅游体育局主办,淮北市文化馆、淮北市博物馆等共同承办的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淮北市主场活动启动仪式在刘开渠纪念馆成功举办,活动线上线下受惠群众近11万人次,现场设非遗市集、直播带货,产品销售总额2万余元。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和规划
持续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拓展数字化服务,丰富文化生活
(一)加强创意,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一是做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积极准备第六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完善数字化等智慧功能建设。二是开展“送戏进万村”“四季村晚”“百场黄梅唱响百家景区”“大地欢歌舞动江淮”广场舞、“非遗购物节”等主题文化活动,开展优秀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推动文艺精品下基层惠民巡演。提升群众获得感。
(二)多元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挖掘传统非遗项目中具有地方特色和商品价值潜在的项目,着力引导非遗项目传承人提高技艺,重视文化创意设计,创新文创产品。组织省级非遗临涣茶饮习俗做好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准备、市级非遗淮北香包布艺和小年送福做好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准备。以现有市级项目为基础,组织编写《淮北非遗集萃》读本,开展2025年“非遗进景区”展演展示活动,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三)培养人才,加大文化服务业务指导。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引领作用。一是组织文化人员前往文化阵地进行展示展演、业务指导,有针对性开展基层干部业务培训,提升基层文化人才的能力和专业素质。二是着力培育优秀文艺人才。从群众中选拔培养优秀人才,充实到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调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