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关于淮北市第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第(JY163)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
田书官代表:
您好!首先感谢您对我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您的建议案结合省市政策和淮北文旅发展实际,指出了我市当前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推动我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健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机制、提升文化和旅游融合质量效能、突出文化和旅游融合地方特色、夯实文化和旅游融合产业基础、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亮点品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当前实际。现就建议答复如下:
健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机制。以系统化思维优化文商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环境。一方面高规格组织领导,召开全市加快旅游业发展推进大会,成立淮北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顶格推进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高效能保障推进,成立市领导十大重点文旅项目包保工作组,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总结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文商旅发展“放管服”改革,细化配套政策措施,培育文商旅市场空间,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力优化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环境。
提升文化和旅游融合质量效能。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积极培育丰富智慧旅游产品,满足个性化文商旅体验及服务需求,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拓展现实(XR)、混合现实(MR)、元宇宙、裸眼3D、全息投影、智能感知等技术和设备,建设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促使旅游体验不断升级,打造城市旅游营销的“亮点”,持续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采用全息投影等前沿科技的全国首个虚实叠加光影夜游乐园—朔西湖奇妙夜项目已运营;淮北市智慧旅游项目已建设完成,包含智慧地图、VR预订、3D 展馆、天气查询、翻译功能、智能客服、AI拍照识别、实时资讯等功能的“智游淮北”微信小程序已投入使用。
突出文化和旅游融合地方特色。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颁布实施《大运河淮北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构建了“一轴四片区多点支撑”的淮北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建设空间格局框架。依托本地特色加快“培”。梯次培育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隋唐运河古镇、濉溪古城、临涣古镇、四季榴园等优质文旅项目,压茬推进提档升级工程建设,隋唐运河古镇获批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濉溪古城获批国家级非遗旅游街区和安徽省“十佳夜游街区”。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研学线路。充分发掘以古琴、雕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办好淮北嵇康古琴艺术展、石雕艺术节等展会活动,打造若干雕塑、书画、古琴研习基地。以挖掘、整理、研究、宣传“小推车”精神为红色文化建设主线,推动文昌宫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等重点红色景区改造升级,打造“红色文化+研学游”“红色文化+乡村游”等新模式新场景,进一步推进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夯实文化和旅游融合产业基础。落实产业扶持政策。2023年4月,市政府统筹全市所有产业政策统一发布,出台《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北市产业扶持政策清单的通知》(淮政〔2023〕13号),2024年6月4日,调整文旅产业扶持政策并纳入《淮北市产业扶持政策清单(2024版)》印发。紧盯龙头企业全力“引”。持续加大文商旅产业“双招双引”工作力度,健全工作专班调度机制,举办系列文旅体项目专题招商推介会,加强与华强方特集团、景域驴妈妈集团、深圳永麒科技集团等文商旅头部企业的接触联系,朔西湖奇妙夜等一批重点招商项目落户淮北。
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亮点品牌。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促商、以商兴市,全面加快文商旅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红色旅游、节会赛事、民宿体验等为重点的新业态,文商旅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方面。以特色化品牌厚植新优势,着力打造淮北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擦亮红色文化游品牌。以挖掘、整理、研究、宣传“小推车”精神为红色文化建设主线,推动文昌宫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等重点红色景区改造升级,打造“红色文化+研学游”“红色文化+乡村游”等新模式新场景,进一步推进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叫响山水生态游品牌。以山为轴,统筹相山、泉山、龙脊山等山脉,链接相山公园、长山公园、惠泽公园、凤凰山公园等,融入汉碑、石刻、庙宇、藏馆等文化元素,打造环山主题文化带。串湖成线,以绿金湖片区提质升级为引领,对南湖、朔西湖、古乐湖等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提升,统筹推进中心湖带旅游片区建设。多点开花,提升四季榴园、南山景区、花山公园等景观质量,推动形成东部沿山黄金旅游带。研发具有淮北特色的文创产品。深入挖掘汉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元素,设计具有淮北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旅游纪念品,使更多游客“看得中、买得起、带得走、送得出”。鼓励泥塑、剪纸、绫刻画等非遗传承人,与知名设计师、文化创意工作室跨界合作,运用3D打印等现代科技手段,推出联名文创产品,提升旅游商品的科技含量和互动体验。对口子窖、棒棒茶、软籽石榴等工农业特色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融入地域文化、故事,丰富产品内涵和精神营养,实现工农业产品向旅游商品、文创纪念品转化。